海派新弄堂上演评弹新唱,解锁一站式海派过节新玩法
长假伊始,“华灯共庆”海派今潮·光影艺术季超百场活动陆续展开,打卡市民游客络绎不绝。10月4日,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原创排演的“问月·九歌”多媒体融合评弹新唱首演,联动户外弄堂与室内舞台,呈现评弹跨界多元艺术、名家合作“小民星”的生动场景。
长假伊始,“华灯共庆”海派今潮·光影艺术季超百场活动陆续展开,打卡市民游客络绎不绝。10月4日,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原创排演的“问月·九歌”多媒体融合评弹新唱首演,联动户外弄堂与室内舞台,呈现评弹跨界多元艺术、名家合作“小民星”的生动场景。
华灯璀璨,共庆佳节。随着2025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点亮全城,位于虹口四川北路的沪上海派潮流地标“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作为虹口分会场核心活动区域,不仅以绝美光影联动演出展现敦煌奇境魅力,更以宫灯、玉兔等元素,将新旧共鸣的百年弄堂街区妆点为有声有色的“中国式浪
近日,华阳路街道武夷路上的华漾美术馆完成焕新升级,一场由社区居民全程参与的摄影展同步启幕。20余幅原创作品将街头烟火、晨光暮色凝练成艺术瞬间,更与街区亮灯景观巧妙联动,为这条百年马路的夜晚注入独特的“家门口艺术感”。
9月26日,2025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上海市民九子大赛暨黄浦区九子大赛总决赛在黄浦区九子公园隆重举行。作为承载上海城市记忆的传统体育赛事,本届活动采用全项赛形式,在多方支持下实现了创新突破。
最近,《食贫道》新一期关于上海的纪录片火了。镜头里没有外滩的霓虹特效,也没有网红店的精致摆盘,反而是弄堂口蒸腾着热气的粢饭团摊、老克勒们围坐喝茶的八仙桌、甚至深夜便利店打烊前最后一份关东煮,都被摄像机温柔地框进了画面里。
“叔叔阿姨们,迈开腿管住嘴,科学减脂才是王道!”近日,作为四川北路街道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之一,“里弄里的科学社”——“拜拜啦脂肪君”活动在山三居民区“薪火山三传、活力满家园”科普健身墙前拉开序幕。20余位居民在健康管理专家的带领下,学习壶铃健身运动以及科学减脂
画他的人是漫画家张乐平,当时正发愁怎么给这孩子的光头添点特征,随手画了三笔,三毛就这么诞生了。
在曹杨二中附近梅岭北路上那家不起眼的无锡小笼店里,常能看到一个中年女子独自坐着,一边品尝着二十多年不变的味道,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她就是秦雯,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顶级编剧,也是《我的前半生》《繁花》等热播剧背后的文字灵魂。
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上海自2012年率先启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试点以来,逐步构建起“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体系。最新出台的《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课程、赛事、场地、师资、保障等9个方面发力,为青少年
第六季“My Favorite Shanghai·爱上海的理由”青少年外语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由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府新闻办、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主办,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策划。
一家四口人,94岁的老祖母满口土话,11岁的曾孙却只会说普通话,拜年时全靠中间一代“翻译”——这场面让人笑中带泪,却是上海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2025年8月,浙江金华东阳市一名男子深夜与妻子,发生争吵后,为平复心情出门散心,他饮酒后独自前往附近一处无照明的废弃沙场散步。然而,此次出行不仅未能平复他的负面情绪,反而让他的手臂被卡在机器内长达2小时。消防员抵达现场时,男子正仰面躺在,离地约3米高的大型机
2025年EA SPORTS FC PRO冠军杯暨足球世界挑战赛今天在虹口体育馆举行,赛事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巴西等20个国家的顶尖电竞选手。赛前,20位国际选手化身“文旅体验官”,深度体验“时光之境·摩登海派光影漫游”线路。他们以City walk的方式漫
在瑞金二路街道茂名居民区南昌路185号大门内,有一块空地,长期被电动车和机动车随意停放,不仅显得杂乱无章,影响环境面貌,还影响着居民们的日常进出。为此,大家没少发愁。
电影《酱园弄》以1945年上海酱园弄杀夫案为原型,通过文化记忆的影视转译与女性叙事的主体重构,将一桩尘封的历史悲剧转化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文本。本文以阿莱达·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为框架,探讨影片如何通过空间生产、符号编码与叙事策略,激活历史
一位 35 岁的华裔女性以 7 亿纽币(约合 29.4 亿人民币)的身家,跻身总榜第 30 位,成为新西兰历史上首位华人女首富。
第六季“My Favorite Shanghai·爱上海的理由”青少年外语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由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府新闻办、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主办,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策划。
“1993年7月14号上午九点半,你们真打算离?”民政局大厅里,年轻的窗口小伙抬头问眼前那对花甲夫妻。老太太邵玉华点了点头,声音却像蚊子,“嗯,就今天。”一句对话拉开了一段横跨半个世纪的聚散故事,也把办事员的好奇心瞬间拉到最高。
李晓出生在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务员,生活安稳体面。高中时,她默默喜欢上了同班的刘洋。刘洋不仅长得清秀帅气,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李晓知道,他家境贫寒,父亲长年卧病在床,母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她常常看见刘洋中午只啃一个干巴巴的馒头,
这家老上海本帮菜馆藏在老城区的巷子里,门头没做花哨的装饰,只用深绿色油漆刷了木质门框,门楣上挂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写着 “沪上小馆”,字体是老派的宋体,旁边还挂着一盏老式煤油灯,晚上点亮时,暖光映在斑驳的墙面上,满是年代感。门口摆着一辆二八自行车,车把上挂着帆